耳鼻喉科医生护士值夜班时,经常会接诊大量儿童耳朵痛的急诊,这些小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点:近期感冒咳嗽,后半夜突然暴哭说耳朵痛,医生查体可以见到鼓膜充血,医生告诉家长小朋友得了中耳炎,家长们总会好奇追问我家孩子好好的,怎么会突然得中耳炎?
为什么会得中耳炎?
其实中耳炎患病是一个过程,并不是家长看到的“突然”。要了解这个问题,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咽鼓管的世界,了解它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奥秘。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,长约36mm,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,像一条倾斜的滑梯。
正常情况下中耳腔内分泌物会顺着咽鼓管这个滑滑梯下流向鼻咽部,但感冒时因为炎症,鼻咽部肿胀以及鼻涕堵塞,咽鼓管开口会被堵塞阻,首先会出现中耳腔内负压导致耳闷;然后中耳腔内因为炎症刺激开始蓄积分泌物,此时可能出现耳鸣;当分泌物大量蓄积并逐渐化脓压迫鼓膜时就会出现耳痛,压力越大疼痛越剧烈。所以从感冒开始孩子的耳朵就有炎症了,说痛的时候只是炎症比较严重开始显现症状了。
为什么小孩更易患病?
咽鼓管有一个生理特性:成人咽鼓管比较窄比较长,而且是有一个角度斜上去的,但是儿童咽鼓管的特点是又短又平又宽,所以当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、吐奶的时候呛到的时候、或擤鼻涕用力过大时,细菌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,进入到中耳腔引发中耳炎。
为什么晚上耳朵痛?
这与我们的体位息息相关,平卧睡觉时,鼻咽相较中耳腔处于高位,中耳腔内积液更难引流则加重中其对鼓膜的压迫,站立姿势时鼻咽相较中耳腔处于前下方,所以中耳腔内的液体更容易顺咽鼓管往鼻咽部引流,所以疼痛多发生在睡觉的时候。
有什么严重后果呢?
我们要结合急性中耳炎的几个可能的转归,分不同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。 如果在炎症还局限在中耳腔内时就妥善治愈,这种情况最普遍,一般也不会遗留后遗症;
如果拖到中耳腔内脓液撑破鼓膜,那会变成慢性中耳炎,患耳会经常流脓而且还有听力下降,这也是最常见的后遗症;
如果炎症持续进展,鼓膜也没穿孔,还可能有一些少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,比如颅内外的脓肿、乙状窦血栓静脉炎等; 如果急性中耳炎没彻底治愈病情反复迁延,会产生粘连性中耳炎、鼓室硬化等很难处理的后遗症。
如何避免中耳炎呢?
(1)增强身体的抵抗力,防治呼吸道感染,注意休息,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,坚持锻炼身体。
(2)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。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,应及时吹干耳朵,将外耳向上及向外拉,使耳道伸直。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-10厘米之远,向耳内吹。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。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。
(3)有鼻涕时,要一个鼻孔一个鼻孔擤,用手堵着一个鼻孔,擤出另一个鼻腔里的鼻涕,不能用手同时捏住两侧的鼻孔,否则容易损伤鼻腔和耳朵。
(4)合理饮食。饮食要清淡、容易消化、营养丰富,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(5)避免婴幼儿呛咳。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,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,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。
(6)避免耳外伤。如给孩子挖耳朵时,动作要轻柔,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黏膜而引起感染。